用户
 找回密碼
 註冊

Login

使用facebook注冊/登錄

  • QQ空間
  • 回覆
  • 收藏

過猶不及?中庸之道?─民族主義的反思

字體大小: 正常 放大

馬上註冊,結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讓你輕鬆玩轉社區。

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,沒有帳號?註冊

x
過猶不及?中庸之道?─民族主義的反思

    隨着大國崛起的高歌響徹雲霄,中國的民族認同感異常高漲,越來越多人以「中國人」為傲,「民族主義」的表現亦越演越烈。但這是否一種健康的現象呢?「民族主義」是否的靈丹妙藥呢?愛因斯坦嘗言:「好比痲疹,民族主義是嬰兒病」,直言「民族主義」的幼稚。但放諸歷史,我們又不得不否認百年國難與「民族主義」的發展不良有莫大關係。對此,筆者以為「民族主義」本無對錯,「過猶不不」雖有其可恃之故,但恪守「中庸之道」仍是關鍵。

    子曰:「不得中行而與之,必也狂狷乎?狂者進取,狷者有所不為也」,可見「過猶不及」的狂狷實善而非惡。歷史上,「民族主義」亦有其狂狷一面。

狂者太過,「民族主義」的狂者,多激於榮譽而生。日前,中日交惡,關係緊張,面對日本單方面將釣魚台「國有化」的挑戰,國民情緒高漲,遊行、示威無日無之,表示各人因「民族大義」而凝聚為「族」,為「族」發聲及爭取合理權益,正是「民族主義」的表現之一,此實中華之大幸。

但同時,部分人為激情牽動,失去理智,遷怒於無辜的日本人、車,燒、打、罵、毀,極盡羞辱的能事。子曰:「不遷怒, 不貳過」,明確指出「不遷怒」、「不諉過」正是品德修養的表現,而上述的部分人正是秉持「民族主義」,但卻略嫌太過的「狂者」,其心雖可讚,其行卻可議。

據此,歷史上又有更甚者。二次大戰,納綷狂人希特勒為證明日耳曼民族乃最優秀的民族,厲行「民族主義」政策,不斷打壓其他民族,如四出捕殺猶太人,更設立集中營,奴役、虐待他們。其目的已遠離初衷,而走火入魔。《禮記•中庸》:「萬物並育而不相害,道並行而不相悖」。《易傳》亦有云:「天下之大德曰生」。綜合兩言,可知天下萬物各有其道,絕不應因一己之私而行滅絕之事,因這正是逆天之舉,違反天理。由此可見,行之太過,「民族主義」亦將異化為「種族清洗」,立心本善,但後變為惡。

至於「民族主義」的狷者一面,即由恥感而生。晚清積弱,列強入侵。面對列強的船堅炮利,部分有識之士不獨未有排外、仇外,更能反躬自省,提出「師夷之長技以制夷」等口號,希望力挽狂瀾,振興華夏。子曰:「知恥近乎勇」,恥感正是進步的助力。對此,王怡亦有言:「一個人的民族國家身份,取決於這個人是否為國家的罪行感到羞愧。」由此可見,恥感亦能從負面團結人心,聚「眾」為「族」。

同樣,有些人恥於歷史,羞於民族,提出不無偏頗的想法。中國重德,西方重智,發展道路各有不同,但經「工業革命」,西方依恃強大的政、經實力,侵略中華,因此胡適等人提出「全盤西化論」,全方位移植西化,揚棄中國固有傳統,以免忘國滅種。誠然,此舉或許太過,但觀乎胡適主張「漢字不廢,中國必亡」,但又推動白話文,可知其心只為去蕪存菁,普及文化以救國。由此可見,胡適之愛國實始於「恥感」,亦不失為一「狷者」。

最後,將狷之一途,行之極致者,史上亦不乏其人。清末民初,華洋雜處,但因中國積弱,中國人地位低微,除飽受欺凌及歧視外,亦得不到公平的待遇。上有不少官員礙於列強勢盛,欺壓百姓;下有流氓無賴,媚外太甚,出賣國家。至於,日本侵華,又有多少漢奸因恥為華人,投奔敵營,出賣國家,置民族大義於不顧。由此可見,極端的「民族主義」除異化為「種族清洗」外,亦可能使人因過度的恥感,而輕視、甚至無視「民族尊嚴」,導致自毀的局面。

綜合上言,可知「民族主義」實有兩面三階。「民族主義」先有正負兩面,正從「榮」而生,負因「恥」而起。正負只為其因,並無善惡之分。及後,因人之意而各有其過,正為「狂」而負為「狷」。子曰:「不得中行而與之,必也狂狷乎」,「狂」與「狷」實善而非惡。最後,當人心推之而極,則兩者均異化為惡,一為「破壞」,一為「自毀」,實不足為法。

對此,筆者認為王陽明的四句教,甚具啟發性。據《傳習錄》載,四句教為:

「無善無惡心之體,有善有惡意之動,知善知惡是良知,為善去惡是格物。」

王陽明以「心即理」,主張「心外無物,心外無理」,唯有「心」才能照現萬物,故「民族主義」亦存於人心。此時,「心」只處於「中」的狀態,不偏不倚,故亦無所謂「善惡」,此之為「無善無惡心之體」。及後,當人心發用,但因心意不同,「民族主義」便向不同方向及不程度發展,逐漸演變為「狂」、「狷」,甚至是「惡」的階段,故王陽明稱此為「有善有惡意之動」。然後,人們驚覺「民族主族」已然異化,並危及自身,此即「知善知惡是良知」。最後,人們「正其不正而歸之正」,為善去惡,遵行正確的「民族主義」,便是「格物」。總而言之,「民族主義」本無對錯之分,但因人而變,此即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。

其實,「民族主義」作為團結民族的手段,實需要人民的理性,冷靜、客觀面對自身民族的優劣。筆者以為「正其不正而歸之正」的關鍵正在於「中庸之道」。所謂「不偏之謂中,不易之謂庸」,「中庸之道」正是講究「有理有據」及「表現恰當」。

「有理有據」方能「正其不正」,確保民族主義往客觀、理性的方向發展。天下絕無完美的民族和文化,其優自能激勵榮譽,凝聚群眾;其劣亦能引發恥感,知恥近勇。如今,大陸及香港的「國民教育」均重視宣揚大國崛起,而忽視揭露社會殘酷。此舉雖能鼓動人心,但亦易於養成排他的民族自尊感。因此,如實揭露社會、國家、文化的弊端,方能讓人民保持謙虛、向學的心胸,活化「民族主義」,更全面團結國人,發展國力。所謂「滿招損,謙受益」,正是此意。

「表現恰當」才能「歸之正」,展現大國氣度,為民族爭取正面的聲譽和評價。正如上言,部分民眾面對日本的無理挑釁,表現激動,行為過劇,甚至破壞社會秩序,但反觀日本人的示威,卻是秩序井然,並無過激行為,完全體現「不遷怒,不貳過」的品德修養,表現不卑不亢。可見,「表現恰當」正是「民族主義」的必需條件。

綜合上言,可見秉持「中庸之道」的「民族主義」,內能持中守衡,不偏不倚;外能和而不同,發而中節。所謂「文質斌斌,然後君子」,還望政府、社會能恪守「中庸之道」及避免「過猶不及」,正確發展及運用「民族主義」。






發新帖
發表評論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註冊